华为“阴影”下,蔚小理紧急“换防”?

发布时间:2025-10-11 08:23   内容来源:盖世汽车   阅读量:18145   

每一年的汽车市场,都有十分固定的关键词。

在走过“芯片荒”、“电池高成本”、“供应链降本”、“价格战”之后,历经长时间的酝酿,智驾,终于成为关键“明牌”被各大车企拿出来放在了桌面上。

2025年,各大车企和智驾厂商推出的新智驾技术和产品都不少。但今年,似乎远远还不是车企智驾比拼最激烈的一年。

临近年尾,蔚来与小鹏,几乎同时对其智能驾驶业务的核心舵手进行了更换。

其中,蔚来人工智能平台负责人白宇利、蔚来世界模型负责人马宁宁已于近期离职。另据公开信息,蔚来智驾产品负责人黄鑫也已离职。据悉,为更好适应新的AI大模型研发流程,蔚来智驾团队在近期完成了一年内的第三次组织调整。

更为瞩目的是,10月10日,盖世汽车获悉,小鹏汽车自动驾驶中心发布内部信:李力耘不再担任自动驾驶中心负责人,世界基座模型负责人刘先明接替该职位。

上述两则消息皆被企业方证实。

值得注意的是,在此之前,在连续流失多位智驾技术骨干后,理想汽车自动驾驶研发负责人郎咸朋于上月发布内部信,宣布将理想智驾团队拆分为11个二级部门,以更扁平的组织推进AI大模型研发。更早之前,吉利汽车“关停并转”内部多个智驾研发团队,并引入千里科技作为核心供应商。

与此同时,多家车企选择和华为智驾合作。

车企在智驾领域的一系列准备动作,似乎都在不约而同指明一个事实:现如今的智驾角逐还不能称之为“激烈”,因为更高纬度的竞争,还在后面。

华为“阴影”下,车企自研智驾急需回答两个问题

一直以来,车企自研智驾都饱受质疑。

但时至今日,质疑的论调都并未有太大的改变,这些声音主要围绕两个话题:一个是对造车的企业搞智能驾驶能力的怀疑,毕竟“术业有专攻”,最好是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;另一个是造车“回本”的车企仍在少数,一手抓造车,一手抓智驾,车企如此“烧钱”能持续多久?

存在极为合理。

很多时候,怀疑不一定会被验证成为最后的真理,但绝对有存在的合理性。

尤其是在华为智驾的对比下,车企自研智驾的“必要性”暗淡了不少。事实证明,随着时间的推移,车企“灵魂论”的声量已经几乎消失殆尽,增加的反而是经过市场验证后,华为智驾的行业“权威性”。

华为与广汽合作的新品牌“启境”面世;华为与上汽合作的“尚界”首款车型已经发布;东风也与华为高管会面,深化交流合作。

某种程度上,在中国汽车产业,华为似乎成为了智能化的代名词。一辆贴上华为“智造”的汽车,似乎更具备市场吸引力。

进入2025年,华为智驾还在持续寻求新的突破。

在技术上,华为智驾进一步向高阶迈进。4月22日的上海乾崑智能技术大会上,华为发布乾崑智驾ADS 4.0系统,首次将架构升级至WEWA,其最高版本支持高速L3商用。

商业模式上,华为正在放下身段,尝试开放更多合作模式。据业内媒体报道,华为正在探索新的车企合作模式,进一步向车企交出数据主权、算法主权,同时放弃品牌共建与渠道控制,新模式暂定名为“HI PLUS”。

此外,华为智驾已经在华为过往财报中验证了商业化可行性。

与此同时,当越来越多的车企纷纷向华为智驾“倒戈”,则越来越凸显自研智驾车企的“势单力薄”。

放眼当前仍然在坚持自研智能驾驶的车企,虽不至于形单影只、孤军奋战,但完全称得上“屈指可数”。

这其中,以小鹏为代表的一系列新势力们必然是走在前列的阵营。

固然,自研派将是少数派的精英游戏。只有那些将智能驾驶视为绝对核心战略、且具备雄厚资金和技术储备的头部车企,才会坚持全栈自研。

它们的目标是成为“苹果式”的存在,掌控从硬件到软件的全部生态链,追求极致的体验闭环和利润空间。

这条路的成功者将是凤毛麟角,可一旦成功,其建立的壁垒也将极高。

但不得不承认是事实是,华为的智驾“阴影”既是压力,也是一面镜子,映照出每条路径的机遇与代价。对于小鹏们而言,它们的坚守值得尊敬,但市场最终只会为成功者加冕。这场关乎“灵魂”与“生存”的终极考验,答案不会来自论战,只会来自下一个路口,用户用方向盘做出的每一次选择。

现如今,留给它们证明自己的时间窗口,正在缓缓收拢。

在这片阴影下,“小鹏们”急需回答两个问题:技术优越性在哪里?技术变现又在何时?

下一代技术奇点:搭建各自的“世界模型”

下一阶段,车企智驾要比什么?

这一问题的答案,就在蔚来和小鹏智驾“换防”的原因里。

蔚来官方回应称此次为“主动调整组织架构,冲刺世界模型2.0”的战略举措。

去年7月,NIO IN 2024蔚来创新科技日上,蔚来正式发布——号称“中国首个智能驾驶世界模型NWM”,即可以全量理解信息、生成新的场景、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多元自回归生成模型。

NWM可以在100毫秒内,推演216种可能发生的轨迹、寻找最优路径;还能基于3秒钟视频的Prompt输入,生成120秒想象的视频。

再看小鹏,小鹏方面对于此次智驾一号位调整的回应是:自动驾驶VLA大模型是世界基座模型的一个重要应用,但更难的是让世界基座模型具备对整个世界进行推演的能力,而刘先明博士具备机器学习与计算机视觉领域前沿研究的工作背景,是人工智能和自动驾驶领域的杰出技术专家,今后将带领团队加速小鹏物理世界基座大模型在AI汽车领域全面应用,扩大智能辅助驾驶代际领先优势。

盖世汽车了解到,今年4月,小鹏在香港举办AI技术分享会,正式披露其正在研发的720亿参数超大规模自动驾驶大模型——“小鹏世界基座模型”。

这一模型不仅将为小鹏汽车提供全新的智能驾驶“大脑”,还将通过云端蒸馏技术部署到车端,同时赋能小鹏的AI机器人、飞行汽车等多种终端设备。

据悉,小鹏AI团队已投入物理世界AI基座模型研发一年多时间,从底层的AI Infra开始重构其物理AI领域的方法论,正在研发的基座模型使用了有史以来最大的模型数据量,是国内最领先的物理AI大模型。

业内认为,这是攻克大规模L4的关键一步,可以快速将图灵AI智驾部署到全球其他国家,也可以将技术复用到AI汽车、AI机器人上,利好其打造“AI+出行”生态。

今年年中,在小鹏相关财报会上,何小鹏也明确,2025年是小鹏的物理世界基座大模型在AI汽车领域全面应用的起点。下一步,小鹏汽车将会从L2+辅助驾驶的研发开始向更高等级的L3和L4级别自动驾驶技术快速发展,期待会拉开代际领先。

也就是说,尽管蔚来和小鹏选择的路径和技术实现程度有所差异,但两者都殊途同归将目光投向了“世界模型”这一前沿领域。

这是为何呢?

实现更高级别的自动驾驶技术,或许就是答案。

“2027年,开车或许真能彻底歇脚了!”华为车BU CEO靳玉志在新能源汽车大会上的一句话,让“L3级自动驾驶”再次成为行业焦点。

正如前文所述,今年4月,华为发布乾崑智驾ADS 4.0系统,首次将架构升级至WEWA,其最高版本支持高速L3商用。

实现L3自动驾驶,世界模型不再是“锦上添花”的技术选项,而是“不可或缺”的核心基石。它需要从一个优秀的感知和预测工具,进化成为一个能够理解责任、管理风险并进行可信赖决策的“智能体”。

那么,究竟什么是世界模型?

世界模型具备对信息的全景理解力,在想象的维度理解物理规律,并重建世界。

简单来说,就是通过构建人类大脑的复杂认知过程,模拟人类感知和决策过程,为自动驾驶系统提供预测和适应动态环境的能力。

或者说,世界模型就是AI的“内心戏”,是它理解、预测和模拟现实世界如何运作的内部系统。它是智能驾驶乃至所有高级人工智能,从“死记硬背的优等生”进化成“拥有常识和智慧的真正大脑”的关键一步。

只不过,华为、小鹏和蔚来各自的“世界模型”各不相同。

蔚来有NWM、小鹏有世界基座模型。而华为智驾不追求创造一个包罗万象的单一“世界模型”实体,而是将世界模型所需的能力拆解,并用技术去实现每一个子系统,最终通过顶级的工程能力将其整合。

具体来说,华为ADS系统中有两大核心组件,共同承担了“世界模型”的功能:GOD 2.0网络和道路拓扑推理网络。

目前尚不可轻易论断三家企业各自的技术路线优劣,但至此可以说:蔚来和小鹏都在努力完善各自L3技术“擂台”工程。

能“变现”的技术,才是市场需要的技术

技术之外,车企自研智驾需要回答的第二个问题,便是商业化。

“你的技术,何时能成为一门健康的生意?”

如果说智能化上半场是技术“英雄主义”的时代,使命是解决“从无到有”的难题,需要顶尖科学家打破常规,建立技术壁垒。吴新宙、李力耘及其团队成功奠定了小鹏“技术派”的标签。

那么当下半场到来,挑战从技术原型转向规模化、工程化、成本控制与用户体验闭环时,纯技术驱动的模式便遇到了瓶颈。

此时,车企智驾团队领导力的核心从“技术攻坚”转向“技术+效率与商业化”。

正如苹果在乔布斯之后,由库克(运营大师)带领走向巅峰,智能驾驶领域也正在经历类似的权力交接。

无论是小鹏的MONA项目,还是蔚来的第二品牌“乐道”,都指向了更主流的市场,还是华为智驾下沉的尚界H5。在这个市场,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度极高。智驾作为核心卖点,必须实现极致的成本与性能的平衡。

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的商业成功,正是“体系化作战”的典范。其优势不仅在于技术,更在于强大的工程化能力、严密的项目管理和与车企深度耦合的交付体系。

蔚来和小鹏,尤其是以技术为长板的小鹏,其智驾技术唯有持续转向商业化,才能在更加残酷的淘汰赛中生存下来。

刘先明上任后,最大的挑战之一在于如何平衡“技术前瞻性”与“产品商业化”之间的关系。其必须推动世界基座模型这样的前沿技术快速转化为用户可感知、且愿意为之付费的产品功能,同时还要严格控制研发成本,确保智驾业务本身具备健康的财务模型。

另外,在此之前,小鹏自研智驾是其抵御竞争冲击的“护城河”,是一种防守性资产。但与大众的合作,标志着这条“护城河”变成了可以对外输出的“发电站”。这意味着,小鹏多年来的巨额研发投入,开始产生除了搭载自身车型以外的直接经济回报。

这极大地缓解了关于“烧钱能烧多久”的财务质疑,证明了自研技术本身具备强大的货币化能力。

但这一从技术到商业的良性循环能否复制到下一阶段呢?

对于这一点,我们不仅希望小鹏可以做到,同样希望所有智驾厂商和自研智驾的车企们都能做到。

尾声:

智驾的牌局已进入中盘,筹码在加重,节奏在加快。

当技术的神坛让位于商业的修罗场,这场关乎“灵魂”的坚守,正迎来最现实的考量。无论是蔚来、小鹏向“世界模型”的敏捷一跃,还是华为以盈利证明其模式的生命力,都指向同一个终点:能穿越实验室、经受市场严苛检验的技术,才是真正活下去的资格。

“世界模型”不再是飘在云端的学术概念,它必须精准地落在每一次方向盘后的安心里,体现在用户愿意为之付费的订单上。窗口期正在关闭,市场留给“小鹏们”证明自己的时间,已不是以“年”为单位,而是以一个个能否准时交付、能否让消费者眼前一亮的产品周期来计算。

下一步,智驾竞赛将不再是单一技术的炫耀,而是工程化、商业化、生态化的综合较量。谁能在前沿探索与成本控制之间找到最优解,谁能让技术真正转化为普惠而可靠的体验,谁才能在这场高纬度的竞争中,拿到通往下一个路段的门票。

声明:本网转发此文,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资讯信息,所渉内容不构成投资、建议消费。文章内容如有疑问,请与有关方核实,文章观点非本网站观点,仅供读者参考。

热门图文